(2016-2020年)
“十三五”时期是我校更名为大学以后,在新的办学起点上充实发展内涵、明确发展道路、构建适应学校持续科学发展的新格局与新机制的关键阶段,依据国家、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以及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结合学校现有发展基础,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期间的主要成就及发展优势
(一)主要成就
1.办学层次实现新跨越。
2012年我校“东北民族与疆域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成功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2013年我校成功更名为长春师范大学,我校由此跻身于具有博士学位授权点的师范大学行列。在申报特博项目和申请更名大学期间,我校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2.转型发展取得新突破。
“十二五”期间,我校重点发展应用型本科专业,新增13个本科专业中有6个工科专业,分别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冶金工程、交通工程、生物工程、车辆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此外,文化创意产业类与工程类2个专业集群获批为吉林省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集群,2个专业被确定为吉林省本科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另有13个专业获批22个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试点项目。2014年,我校获批教育硕士、翻译硕士和艺术硕士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015年又获批为全国首批教育硕士(职业技术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试点单位。
3.学科专业增添新优势。
2011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史、化学3个一级学科获批为吉林省高校“十二五”优势特色重点立项建设学科,中国史为吉林省高校重中之重立项建设学科。2011年,科学教育等9个专业获批为吉林省特色专业。2013年,科学教育专业获批为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014年,科学教育、历史学、生物科学3个专业获批为吉林省首批品牌专业建设点。“十二五”期间,我校还获批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8门以及省级优质课程12门,新增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习基地、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3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大学生创业园入选首批“吉林省省级大学生创业园”。
4.科学研究获得新进展。
“十二五”期间,我校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9项,其它纵向科研项目772项,共获得资助经费3562.5万元。教师发表学术论文5131篇,含SCI、CSSCI等高级别检索论文719篇,核心期刊论文1189篇;出版专著50部;获授权专利31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获得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奖、吉林省科技进步和自然科学奖、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6项及其它省市级科研成果奖134项。五年中学校用于科研成果奖励数额达360万元。
“十二五”期间,我校在科研平台建设上取得重要收获。2012年、2013年我校的“吉林省应用生态工程实验室”和“吉林省稀有金属深加工工程研究中心”先后获得吉林省发展改革委员会批准立项。2013年,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射频识别与传输科技创新中心” 通过吉林省科技厅的评审。2015年,“天然药物分离纯化及活性筛选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获得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填补了我校在国家级实验室上的空白。同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中心”等2个研究中心被评为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领域研究基地。东北文学与语言文化研究中心等2个人文社科基地、智能感知与科学计算1个实验室、东北民族与边疆协同1个创新中心和1个智库、机械零件可靠性优化设计的关键技术研究等3个团队分别获得教育厅批准,使我校“十一五”期间的2个科研平台和人文社科基地猛增至14个。
5.师资面貌崭露新气象。
“十二五”期间,引进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博士毕业生、吉林省创新创业人才、长白山技能名师以及其他各类高层次人才共100余人。获评吉林省资深高级专家与高级专家、长白山学者、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等各层次人选和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吉林省优秀教师、长春市有突出贡献专家和国务院、长春市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等各类高级人才达38人次。有3名教师入选省级教学名师,5个教学团队获评省级优秀教学团队。新增研究生指导教师109人,资助137名教师考取博士研究生,选派120多名教师赴国内外知名大学进行为期半年以上的访学或进修,培训教师700余人次,提供教师在线学习课程100门。
6.国际合作迈上新台阶。
2011年,与西班牙拉斯帕尔马斯大学合作建设的孔子课堂升格为孔子学院。2011年与俄罗斯克麦罗沃国立文化艺术大学合作增设音乐学、视觉传达设计2个本科专业项目。2014年与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续签第三轮协议,继续合作举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旅游管理2个本科专业项目 ,全校国际合作本科教育项目达到4个。2015年,与法国驻沈阳总领事馆合作,在我省成立首家法国文化中心,并成功举办首届法国文化节。继2011年设立双语教育研究院与2013年牵头成立中国双语教师网络联盟之后,我校于2015年组建国际教师教育学院,近期又发起成立国际教育董事会,在探索和推广基础教育双语师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7.党建工作又增新亮点。
我校党委高度重视党建工作,顺利完成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及“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四风”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学校的各项工作在新常态下运行。2014年5月顺利召开我校更名为大学后第一次党代会,系统总结了2006年以来我校的发展成就与经验,对学校此后五年的办学方向、总体目标、发展思路与重点工作进行了全面谋划。自2012年起,学校党委以为党和国家培养坚定的后备力量和帮助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为使命,以“培养一批精英,带动一代学生”为宗旨,组织实施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探索形成了“二二三七四”培养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得到中央领导和省委领导的重视和批示,新华社等中央和省直媒体进行了深入、持续的报道,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先后荣获省、市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奖。2014以来,学校党委每年制定并实施文化建设行动计划,依托宣传思想文化、校园文化、师德师风和学术文化四个团队全面推进大学文化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文化育人氛围,荣获“2015年度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奖”。
8.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提升。
“十二五”期间,学校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全面提升,毕业生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扎实,备受用人单位青睐。五年来,我校学生共获得国际奖19项、国家级奖733项、省级奖1072项。在吉林省组织的4次高师院校学生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中3次荣获总冠军,在第二届中国大学生创意创业大赛中获得团体一等奖。女子排球队于2011年再次获得中国大学生女子排球甲级联赛全国冠军,女子冰球队荣获2015—2016年度全国女子冰球联赛亚军。2012年1月,我校独家承办了第十二届全国冬运会开幕式文体演出,并荣获第十二届全国冬季运动会贡献奖。2015年12月,吉林省教育厅和我校承办了第22届“华夏园丁大联欢——2015冰雪吉林之旅”活动,来自大陆各省份、港澳台地区和新加坡的基础教育教师、教育工作者共340余人相聚长春,实地考察与交流研讨相得益彰,教育部港澳台事务办公室特致信感谢并给予高度评价,扩大了我校在社会各界的影响。
(二)“十二五”期间的比较优势
“十二五”期间的办学成就为学校未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与本省其他高校相比,我校在一些方面已具备较明显的比较优势。
——本科人才培养备受重视,教学方面的管理制度较为完备,课程建设与专业建设水平、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以及获得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励走在省属高校前列,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教育工作得到中央和省委领导高度肯定,且全日制在校学生规模位居省属高校第三位,具有一定的本科教育质量与规模优势。
——国际化办学特色鲜明,开设的外语本科专业与获批的中外合作办学本科教育项目的数量位居全省之首,双语教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全国享有盛誉,我省首家法国文化中心落户我校,具有明显的国际化优势。
——师生对学校的满意度较高,学校务实的发展策略、鲜明的发展思路、抢抓发展机遇的能力以及有目共睹的发展成就,赢得了师生员工的普遍信任,干部队伍形成了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的精神与传统,具有较强的领导优势。
——经济状况较好,2010年以来总收入一直保持较快增长,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从1.03亿元增长到2.36亿元,增幅达到122.6%,人员经费维持在比较合理的比例,教师待遇在省属高校中处于较高水平,结余有较为可观的事业基金,并可预见持续稳定的收入增长趋势,具有较大的发展优势。
二、“十三五”期间学校发展的重要机遇及主要困难
(一)“十三五”期间学校发展的重要机遇
1.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机遇。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依靠创新驱动发展,也是新一轮东北振兴的重大政策举措,涉及政府职能转变、产业结构升级和科教体制改革等多个方面。国家与我省关于“十三五”规划的建议,均把创新发展作为首要的基本理念。创新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创新发展理念的普及,必将推进高校深度融入国家与区域创新体系的进程,必将提升高校在国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高校也必然得益于各种更为有利的创新发展政策与项目支持。我校位于吉林省规划的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也具有省会城市的相对优势,必须重视和利用好创新驱动发展所促成的各种直接与间接机会,激发创新活力,搭建创新平台,争取创新项目,全面提升学校地位。
2.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的机遇。
2014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提出了一系列振兴东北的重大措施。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再次出台的《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东北地区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重大成果,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到2030年前后,东北地区实现全面振兴,走进全国现代化建设前列,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支撑带。东北地区有望很快走出发展困境,并走上一条转型发展之路,高校既将获益于东北振兴,也在东北振兴中大有可为。
3.推进高校转型发展的机遇。
近年来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受到中央与教育部的高度重视。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我省也随后启动了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高校与专业集群的申报遴选工作。为提升高校服务吉林省新一轮振兴发展的能力与水平,我省于2016年3月出台了《关于推动省属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实施意见》。转型发展并不限于专业设置调整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而是涵盖高校治理结构、队伍建设、合作办学、科研评价等诸多要素的社会服务能力与体系建设工程,也有若干配套政策与项目支持。“十三五”期间学校可借助转型发展政策,深刻反思我校办学理念,强化社会服务意识与能力,在谋求更好地服务基础教育改革以及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同时,加快自身的转型发展。
4.吉林省高教强省的机遇。
吉林省于2013年7月出台了《关于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意见》,明确指出了我省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方向、主要内容以及相应的配套措施。高教强省战略的持续推进,为地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新使命,带来了新机遇。学校办学的历史积淀和成果丰厚,为稳步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学校自身发展步入新阶段。我校的发展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
(二)“十三五”期间学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具备以上发展机遇的同时,“十三五”期间我校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和更为棘手的问题。
——受区域经济下行影响,我校现有校区置换工作推进缓慢,学校能够获取的外部资源与政策支持相对有限,新校区后续建设资金筹集要承担很大压力。
——我省研究生教育从以规模数量发展为主转入以提高质量为主的新阶段,学校谋求研究生规模发展的难度倍增。
——我校兼顾外延与内涵同步发展的巨大压力,学校在我省高等教育类型结构布局中不占优势,能否跻身于省属重点建设高校行列,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转型发展的难度与歧见并存,师范专业面临毕业生就业风险但有相对优势,非师范专业贴近社会需求但开办时间普遍较短,新办应用型专业受到场地与经费等诸多限制,转型发展虽势在必行,但对于转型发展的节奏把握、专业选择与涉及领域还有一个统一认识的过程。
——前期快速发展伴生或遗留问题不容忽视。生源质量和数量呈下降趋势,学生类型更加多样,成分更为复杂,学风、教风有待进一步提高,学校管理水平与快速发展的实际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要求不适应。个别干部和教师或满足于学校发展现状,或认为学校需要一段时间进行系列调整,干事创业的激情有所减退。
三、学校的中长期发展战略及“十三五”期间的发展方略
(一)学校中长期发展战略
未来5到10年,学校坚持立足吉林,面向全国,积极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多种形式的智力支持,在致力于完成新校区及教学科研与生活配套设施建设的同时,把握四个战略重点,推进四大战略转变,即:
——重视发展应用型专业。继续加强教师教育综合改革,突出优势特色,积极落实国家和吉林省建设应用型高校的方针政策,大力解放思想,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加快向应用型大学转变。
——切实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和科研实力,争取从具有人才培养优势的教学型院校向具有较强科研实力的教学服务型大学转变。
——大力优化办学层次结构,逐步从发展本科教育向稳定本科教育规模、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兼顾高职高专教育的办学格局转变。
——注重激发院系办学活力,努力从学校主导的执行模式向具有较强统筹与调控能力的校院两级办学模式转变。
(二)“十三五”期间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国家启动东北地区新一轮振兴发展和我省实施高教强省与转型发展战略为契机,牢固树立内涵发展、转型发展、特色发展、开放发展理念,以解放思想为推动,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以促进转型发展为指向,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以全面提升管理水平为目标,加大学校制度、章程的建设力度和实施力度。积极推进学校各项事业向前发展,基本奠定我校未来发展的总体格局。
(三)“十三五”期间的发展战略
——把内涵发展作为办学之本。强化教师教育的基础地位,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助推教师发展的政策导向,支持重点建设的资助力度不减弱,着力推进高层次人才队伍及教风学风建设,继续保持教育教学及专业建设的领先发展地位,显著提升科研及学科建设水平。
——把转型发展作为当务之急。加快发展应用型本科专业,积极发展硕士学位点及研究生教育,科学谋划院系设置与治理方式变革,完善科研评价、职称评定与津贴分配办法,基本确立我校学科专业及院系设置格局,基本确立我校转型发展的制度支撑体系。
——把特色发展作为兴校之策。继续重视特色本科专业、特色大学文化、特色科研方向建设以及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结并交流我校特色项目及资源运作经验,把特色发展作为一项基本要求贯彻至基层教学科研单位,力争特色建设方向或项目覆盖每个院系。
——把开放发展作为必由之路。有效提升校内各单位对开放办学重要意义的认识,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校区建设与校院管理等所有可能的领域,全面推进国际、校际、校地、校企合作办学,在创新合作形式与途径的过程中服务社会、赢得支持、扩大影响和促进发展。
(四)“十三五”期间学校的主要奋斗目标
“十三五”期间,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全日制在校学生稳定在23000人左右(含硕、博士研究生1000人),留学生300人。牢固树立“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统筹内涵和外延发展,到2020年,把学校建设成为教师教育特色明显,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强,质量优良,学科、专业结构布局优化,科学研究质量高,服务社会成效明显,毕业生创新、创业能力强,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的教学型、综合性省属重点大学。
——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继续稳步提升。坚持学校章程所确立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按照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分类推进基础教育优秀师资、未来教育家和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顺利通过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努力保持各种显性教学成果在省属高校中的领先地位。
——专业布局与层次结构实现明显优化。新增4—6个应用型本科专业,基本确立以师范教育为基础,并注重为地方优势及新兴产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本科办学格局;争取学术性硕士学位授权点基本覆盖各学科领域,在校研究生教育规模达到1000人以上,并顺利通过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和基本具备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条件。
——科研与社会服务形成自身优势特色。推动教育教学优势特色向科研与社会服务优势特色转化,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提高学校服务社会能力。形成4个左右与人才培养模式或专业试点改革相互支撑的优势特色科研及社会服务方向,争取一批重大项目;利用学科与人才优势,瞄准区域与产业需求,做大做强6个左右科研与社会服务基地;全面推进各院系的科研与社会服务方向建设,每个院系必须形成2至3个具有明显特色的科研与社会服务方向。
——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积极推进校院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厘清院系进行自我管理与自谋发展的必要资源及职责权限;逐步理顺高职高专教育隶属关系,完成各层次职业教育衔接试点任务,确立教育硕士(职业技术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首批试点单位的优势地位。
——办学基本条件得到显著改善。确保专任教师队伍达到1000人以上,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达到30%以上,硕士生导师队伍达到260人以上;用于支持学科建设、文化品牌建设以及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学术交流的校拨专项经费合计每年不少于2000万元;基本完成新校区一期主体建设工程,有效缓解学校办学校舍不足问题。
四、“十三五”期间的重点与优先发展任务
(一)快速推进新校区建设,为学校发展打好基础
——新校区建设关系到学校的整体发展格局与百年大计。全校上下要坚定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勇气与决心,主要依托办学结余与校区置换资金,合理利用社会资金,积极争取政府专项支持与银行资金,力争完成新校区一期建设,积极谋划新校区二期建设。在新校区建设面临巨大资金压力的同时,也要前瞻性地对待新校区建设的整体规划与质量要求,不能给学校的未来发展留下任何隐患,不能影响教职员工收入的正常增长,力求积极稳妥地完成新校区建设任务。
(二)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办好办精教师教育
——认真研究教师教育发展规律和趋势,科学安排师范生招生专业与规模,适时调整部分招生与就业均比较困难、且无明显优势特色的专业,集中力量与资源办好办精社会需求比较稳定与较有优势特色的专业。
——按照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教师〔2014〕5号),实施我校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支持部分师范专业进行卓越教师培养改革试点,优选若干师范专业积极申报国家卓越教师培养改革项目,全面提高我校师范专业教育教学质量。
——建立健全教师教育体系,确保各师范专业贯彻落实国家规定的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目标与标准,积极参与面向中小学及幼儿园的各种师资培训项目,主动发展与中小学及幼儿园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高度重视学生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与实习安排,深入开展教师教育研究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进一步总结我校双语师资培养的经验与问题,积极探索我校设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或试点学院的支持办法,主动吸纳校外有关单位参与我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继续重视师范生基本技能训练与各种竞赛的组织工作,以师范专业为核心,继续保持并扩大我校本科教学的优势特色,努力创建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省属一流教学名校。
(三)适度拓展应用型本科专业,深入推进学校转型发展
——以文化创意产业类、工程类转型试点专业为先导,进一步加强应用型本科专业内涵建设,积极探索我校转型发展的配套措施。以物理学类、化学类、生物类专业为依托,适度拓展与电子信息、生物化工、节能环保等吉林省重点布局产业密切相关的本科专业。
——探索建立有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和校友代表参与的校院两级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度,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推动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契机搭建校地、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平台。积极倡导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现场教学与问题教学,努力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紧紧抓住创新发展的机遇,以学校所在的区域、对口扶贫地区等区县为依托,利用学校的人才、设备以及与国内各高校、科研院所联系广泛的优势,力争在居家养老、电子政务、社区建设以及文化创意与生态产业研发等方面,共建研究院,设立服务站,积极搭建校地合作平台,在服务社会中获取资源支持和推动应用性课题或项目研究。
——积极支持院系外聘企事业单位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参与课程教学、指导学生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完善教学评价、科研考核与职称评聘制度,积极创造各种条件,切实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四)结合学科发展,分类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继续推进“双千工程”,分层次引进与双聘一批海内外高水平学者或重点高校优秀博士毕业生;推进“长师学者”人才建设项目,分层次选拔一批在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科学研究方面发挥领军作用、确有显著成就或良好成长潜力的在岗教师,给予不同额度的高层次人才校内特殊津贴,积极营造有利于吸引高层次人才和促进优秀人才快速成长的环境。
——鼓励各层次“长师学者”和学术骨干,牵头组建教学、科研以及创新创业或社会服务团队,支持团队成员合作授课与共同指导学生,优先申请各种项目与平台建设,共享团队建设成果,积极促成教师队伍建设与学科专业发展良性互动。
——加强高学历教师队伍建设,优先支持博士学位教师参评“长师学者”和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交流,积极支持在读博士顺利完成学业和参加职称评聘,重点支持在职教师报考省外一流高校的博士研究生,并区分各学科专业的不同情况尽量提高新进教师的学历门槛,文理等基础学科原则上只引进具有博士学位教师。
——重视教师在岗研修,以年轻教师为主体分批分期组织教学方法、科研选题与研究生指导能力培训。加大校级科研与教学改革项目投入,完善项目资助与管理办法,支持教师提前做好申请省部级以上项目的准备。
(五)统筹科研、学科与学位点建设,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
——坚持把确立教师的科研方向作为学科及学位点建设的基础工程,鼓励教师在相对稳定的方向上积淀学术资源、申报科研课题和发表研究成果。建立健全各学科学术期刊及出版社分类标准,鼓励教师在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期刊与国家级出版社发表科研成果。继续实施校级科研团队建设与科研课题立项资助,为提升教师学术生产力创造良好条件。
——推动各院系制定学科建设专项规划,务必明确各院系的学科建设方向与人才培养特色,务必明确各院系争取获批一级学科硕士点或专业学位点的时间表与路线图,鼓励各院系积极争取省部级以上各种平台、项目或奖励。支持部分院系率先参加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的一级学科评估,逐步把一级学科评估排位情况作为衡量各院系学科建设的基本尺度。
——把扩大硕士学位点数量和研究生教育规模作为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的优先支持方向,力争新增2至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以及3个以上专业学位硕士点,积极争取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以接受硕士学位点合格评估为抓手,贯彻落实研究生招生录取、课程教学、毕业实习、论文答辩以及导师队伍建设等系列制度,切实保障我校研究生培养条件与质量。
——支持中国史、马克思主义理论、化学3个学科继续保持省级特色重点立项建设学科的优势,力争将生物学、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3个学科建设成为省级重点学科。继续实施校级重点学科建设,启动各二级学科负责人的遴选工作,全面推进各院系的学科建设。按照申报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的要求,启动申博重点培育学科建设,提前布局4个以上一级学科进行特殊规划与重点建设。
(六)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两课”主渠道作用,推动“两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不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
——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打造一支专业化、专家型的辅导员队伍,提高学生管理水平。
——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努力形成全员育人的格局。充分发挥教师的言传身教和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提升党政机关工作效率,提高后勤、教辅部门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构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实践格局。加强体育教育,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全民健身和高校体育工作有关标准,把增强学生体质和促进学生健康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和重要工作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七)瞄准社会需求,结合学校优势特色拓展社会服务
——发挥师范院校优势,探索多种形式的合作模式。重点做好创办或合办附属中小学工作,全面规划附属中小学各项事宜,确保新办附属中小学在高起点上尽快办出水平与影响,适时推进附属幼儿园建设。
——积极发展与高职院校的合作,以共建高职教育研究院为抓手,大力提升我校职教研究与师资培训能力,在引领地方职教政策与服务地方职教发展方面形成新优势,谋划新项目,争取新资源。
——做好继续教育工作,提升服务基础教育能力。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调整专业设置及招生计划,有计划地建设一批面向成教学员的精品课程或实践性课程。积极申请或主动开发一批培训项目,把我校的优质教学资源推向社会,更好地服务于基础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八)依托现有基础,巩固和扩大国际化办学成果
——继续做好现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解决好相关学院的师资与教学资源共享问题。积极争取学前教育专业以及研究生教育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积极筹备并申请设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努力扩大我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效益、影响与优势。
——深入推进教育国际化,在目前国际合作办学基础上,继续加强我校西班牙语、法语与俄语本科专业建设,努力为政府与企事业单位培养高水平的国际化人才,并以此为基础积极争取政府与企事业单位的国际交流项目,推进我校在文化交流、专业建设、管理培训、科学研究与师生互访等方面,与国外高校开展更广泛、更深入的交流合作。
——利用我校双语教育优势,努力争取国际学校和教育集团加盟我校双语教育,扩大双语教学影响力,牢固树立学校在全国国际教师教育领域的领先地位。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在我校自主建立或合作建立的附属中学建立国际留学班或依托大学建立国际预科学院(中心)等,努力扩大学生出国留学业务,在输出留学生方面,拓展我校国际化办学成效,助推我校国际化办学优势向下延伸。结合我校在体育与艺术专业的社会影响,积极开发艺术与体育人才出国交流培训项目。
——创新留学生教育、管理机制体制。密切关注留学生教育政策动态,重点发展若干留学生教育专业,积极扩大我校学历与非学历来华留学生教育规模。
(九)坚持问题导向,全面深化大学文化建设
——构建大学文化年度建设常态机制。将制定并实施大学文化建设年度计划作为我校的品牌工程坚持常抓不懈,针对我校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的新情况与新问题,科学制定年度文化建设主题,组建或依托有关文化建设团队,力争在大学文化建设方面走在省属高校前列,助推我校转型升级,并把大学文化建设转化为相关学科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优势,走出一条文化建设、学科建设与管理体制机制建设相互支撑的发展道路。
——鼓励各单位自主开展大学文化建设。积极创造有利于优秀学生脱颖而出的更多渠道与舞台。重视网络对学生与学术发展的影响,支持各单位运用各种新媒体建设文化交流平台。重视评优评先在塑造大学文化中的作用,支持有关部门增设或调整奖励事项及办法。启动校级文化建设项目与先进单位评选,支持院系与职能部门创造性地开展大学文化建设。
——弘扬创新创业文化。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组织领导,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设立校级学生创新项目,组建学生创新创业团队,支持学生申请创新创业项目和参加创新创业竞赛,推进大学生创业园建设。鼓励教师积极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和参与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支持各种实验教学与科研平台向承担创新创业项目的学生开放,支持教师深入中小学、幼儿园、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以及对口扶贫地区开展服务咨询、技术指导与项目合作,推进各种形式的协同创新与协同创业。
——积极培育学术文化。继续办好“明德论坛”、“思想理论大讲堂”等全校性学术讲座,组织承办各种高层次的全国性学术会议,鼓励各学院组织举办院内师生学术讲座与学术年会,积极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加强校院两级学术治理组织建设,支持专任教师在学术事项评议与学术发展规划中享有更大的话语权。启动名著阅读计划,组织开展各种读书活动,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为学生继续深造和未来职业发展奠定较好的学术功底。
(十)加强学院建设,激发学院办学活力
——优化院系设置。以促进转型发展为目标,支持部分有条件的学院基于拓展应用型本科专业的需要,更名为更能体现应用型特点的学院名称。以建设重点学科为目标,整合相关本科专业、硕士学位点以及其他资源,调整学科、专业布局,避免重复建设;以便于归口统筹为目标,探索成立高职教育学院,联合有关职业技术院校,探索与引领地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探索推进校院两级管理。支持学院积极地履行办学的主体责任,进一步厘清学院自主管理的事项,逐步明确学院的具体职责与权限,促进管理权限重心下移;提供学院自主管理资源,支持学院更好地履行办学的主体责任;建立备案、审核与问责制度,督促学院更科学地履行办学的主体责任。
——规范学院管理行为。进一步健全完善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学校对学院制定和执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的指导,加强学院党政信息公开,确保师生员工对学院信息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推进学院学术委员会建设,出台学校关于学院学术委员会建设的有关规定,提高学院的学术治理水平;逐步实行学院二级教代会或教职工大会制度,学院院长每年度向二级教代会或教职工大会汇报当年学院的工作与财务情况。
——推行以规划为基础的学院评估。推动各学院制定适合自身基础与特点的发展规划,并采用PDCA(Plan、 Do、 Check、 Act)模式进行院系评估,支持各学院按照自定的发展指标、重点建设方向与努力争取的标志性成果,不断提升办学实力和持续改进自我管理。学校结合各学院规划任务的挑战性及其完成情况,进行必要的干预和给予适当的奖励。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师德、教风与学风建设
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将师德建设作为学校教学质量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师德状况作为教师年度考核与教师职务评聘的重要内容,严肃处理触犯师德红线和造成教学事故的教师。注意总结和推广我校教师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维护课堂教学纪律的好经验与好做法,支持教师改革学生学业评价办法和勇于承担严加管教学生的责任。开发课堂教学观察量表,支持教学督导组更加有效地了解课堂教学状况。坚持校院两级领导听课制度,组织开展学情调查,鼓励辅导员与班主任队伍积极参与学风建设,努力营造我校良好的教学与学习氛围。
(二)建立决策支持体系
探索建立学校发展咨询委员会,吸纳政府与企事业单位的有关领导以及杰出校友参与学校重大事项的决策咨询,并由此密切我校与社会各界的联系;编印学校发展决策参考,及时向校院两级领导、职能部门负责人介绍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相关政策、最新动态及学术研究成果;依托信息化手段推进我校数据中心建设,密切关注省内同层次高校与国内地方师范大学的改革进展,适时形成各种对比分析报告,以提升我校决策的科学化水平;高度重视各层次干部的培训工作,支持各职能部门组织有关干部进行专题研讨或调研,以提升我校干部队伍的担当意识与决策能力。
(三)全面落实依法与民主治校
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我校章程,不断促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全面开展校内规章制度的梳理与立改废工作,建立和完善校院两级制度体系,夯实我校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与依法治教的制度基础;积极探索基建、招生、财务与项目招标等重点领域或关键环节的廉政风险防范与监督机制,实施重要岗位工作人员任职交流与各部门主要负责人离任审计制度,依法依规保护和约束各级管理干部;利用校园网、电子邮箱、微博微信以及纸质简报等交流平台,全面推进党务、校务与院务公开,以满足师生员工知晓学校发展状况、参与学校管理的需要;推行重要事项与敏感问题听证制度,设立学校领导接待日,坚持以多种渠道与方式问政、问需、问计于民,疏通师生员工表达诉求与反映问题的渠道,维护好师生员工的切身利益,支持师生员工共享学校改革与发展成果。
(四)加强党的领导与廉政建设
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好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加强意识形态、宣传思想、干部队伍与基层党组织建设,完善教职工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设置形式,创新党支部活动方式,提高发展党员质量,严肃党内组织生活,严明政治纪律,严守政治规矩,全面推进从严治党,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各种决议决定以及专项教育活动安排在我校得以贯彻落实。健全党委与行政议事决策规则,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全面落实党委的主体责任与纪委的监督责任,加强反腐倡廉与党风党纪教育,积极配合上级组织巡视与审计检查,推进预防与惩治腐败及学术不端行为制度建设。
(五)加强规划的执行
加强对规划执行的组织领导。设立学校发展规划执行领导小组,研究决定规划任务与目标分解、动态调整、完成情况考评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资源配置方案、配套制度建设与年度工作安排等重大事项,并协调解决规划执行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完善规划执行的监督考评措施,对规划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必要的干预或调整,确保规划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