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机构
制度保障
信息搜索
名称
发展规划

长春师范学院“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2019-11-07  点击:[]

一、现实基础与发展环境

(一)现实基础

“十一五”期间,全校师生员工艰苦创业,团结奋进,深化改革,勇于创新,较好地完成了各项任务,为学校今后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办学规模。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16960人,其中本科生13202人,专科生3758人;另有硕士研究生283人。

2.办学条件。学校占地面积4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9.8万平方米;仪器设备资产总额1.4亿元;纸质图书资料为120万册,电子图书 417000种。

3.办学层次。有历史、化学、教育、生物4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和3个硕士学位二级学科授权点

4.学科专业。有本科52个专业,其中师范专业、非师范专业各26个,涵盖文学、理学、历史学、教育学、管理学、法学、工学等七个学科门类。

5.教学建设。有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吉林省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3个。

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10门,省级优秀课程29门;3位教师获省级教学名师奖;有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和吉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各1项,教育部 “十一五”规划教材3部,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

6.科研工作。建成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等科研项目16项;省科技发展规划项目、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省级课题422项,横向课题9项;承担教学研究课题40项,其中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学研究课题7项,省教育厅、教育学会教学研究课题33项。

全校共发表学术论文2791篇。其中,SCI,CSSCI等高级别检索论文160篇,中文核心期刊449篇;出版专著、教材、工具书109部;获国家专利9项;获省部级以上教科研奖励54项。

7.师资队伍。专任教师627人,其中教授62人,副教授15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 有66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有375人。

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吉林省高级专家、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等各类高级人才31人。

8.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俄罗斯、日本、韩国、西班牙等国的18所院校建立了校际友好合作关系;派遣近400名教学、科研和管理人员出国留学、进行学术交流及考察访问;选派近200名学生赴境外留学;每年平均接收长、短期来华留学生30人以上;来华留学生办学设施建设方面也有了较大改善;学校同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的合作办学项目已经运行六年,培养了近3000名学生。

(二)发展环境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党和国家“科教兴国”和“人才兴国”战略,为我国高等教育带来了宝贵的发展机遇。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建设,以及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加快,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需求的增加,都为我校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我们在面临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随着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加速演进,中国高校与国外高校之间竞争会更加剧烈。我国高等教育已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建设转变,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日益突出,高校之间竞争日趋激烈。综合型大学参与教师教育体系,给师范院校带来了更广泛的挑战。随着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及毕业生就业难度的不断增加,教师教育的发展举步维艰,改革势在必行,转型已是大势所趋。同时,学校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发展空间不足,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和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所有这些,使学校进一步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

二、总体战略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内涵发展和结构优化为主线,以提高质量和特色发展为重点,走质量立校、人才兴校、科研强校的发展之路。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全面发展的实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以教师教育为基础,大力发展工科教育,通过“十二五”和 以后一段时间的 不懈努力,把学校建设成文理工并重,多学科协调发展,办学水平居国内同类型院校前列的综合性教学型大学。

(二)总体目标

“十二五”期间,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经过全校上下的共同努力,把我校建设成为规模适度、结构合理、质量上乘、效益明显的省属大学。全日制在校本科学生16000人,高职高专学生4000人,硕士研究生1000人,留学生300人;教师教育学科和其他学科协调发展,结构合理,优势突出;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高,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完成新校区建设,实现学校整体搬迁,办学效益明显提高,整体办学实力居国内同类院校先进水平。

(三)战略思路

1.学科带动战略。“十二五”期间学校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围绕国家及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自身发展目标,高举学科建设大旗,实施学科“整合再造”工程。加大学科建设力度,凝聚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构筑学科平台,组建重点学科群;重点加强基础学科,重视发展应用学科,着力打造特色学科,积极培育转型学科,加大工科建设力度;通过优化学科结构,提高学科层次,带动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团队建设,提高学校教学、科研的实力和水平,逐步实现由以文理为主的师范教育向以文理工并重的多科性大学的战略转型。

2.特色发展战略。按照国家“优化结构、办出特色”的要求,找准方向,合理定位,打特色牌,不断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继续做大做强现有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历史学等国家级高校特色专业以及既有文理优势专业和双语教学;进一步强化多年来已经形成的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办学特色;同时,依据自身现有的资源条件和优势,瞄准地方经济发展需要,找准新的突破口,打造新的特色生长点,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以特色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以特色创品牌,以特色形成学校独有的办学理念和风格。

3.内涵发展战略。认真落实国家“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坚持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主旋律,提高教育质量是永恒主题的发展思路,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管理,加强教学建设,加大教学投入,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长效机制,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提高科研项目的层次和水平,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强化学科梯队建设,调整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积极做好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充分依靠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加强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和选拔,逐步形成一支由大师领衔、以骨干教师为基础、年轻博士教师为基本力量、能够胜任教学、科研需要的师资队伍,切实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强化管理,提高管理水平,进一步加强教风、学风和校风建设,优化育人环境,为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4.创新发展战略。根据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思路。打破束缚我们手脚的旧的发展模式和清规戒律,紧紧抓住历史机遇,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和人才培养、成长的规律,锐意改革,推陈出新,积极探索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办学模式。在资金吸纳、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大胆创新,以更好地完成新校区建设、学校转型和更名大学的奋斗目标。

5.开放发展战略。当前,开放式发展已成为推动高校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要加强同各级各类高等院校、国内外教育机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的联系与交往,在教学、科研、产业、合作办学等各个方面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并通过各种形式的交流、合作,广泛汲取先进的办学理念、经验和成果,获得各方面的智力支持和物质支持,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推动学校向现代大学迈进。

三、战略工程

更名大学是学校“十二五”期间的根本目标,为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以新校区建设和学校的战略转型为重点,实施如下“七大工程”。

(一)更名大学“全面升级”工程

更名大学是我校事业发展的必然需要,是学校“十二五”期间的重要战略任务。要按照国家关于更名大学的有关政策、法规,进一步细化工作实施方案,找准问题,明确目标,精心组织,加大建设力度,落实更名大学的各项指标。通过更名大学的建设过程,使我校的各项办学指标完全达到教育部《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的标准,办学水平、综合实力得到全面、大幅度的提升,完成由学院更名为大学的使命,为学校未来的发展提供新的、更大的空间和更高的平台。

(二)新校区建设“创新争优”工程

新校区建设是学校的百年大计,是更名大学的重要基础,是学校未来5年的头等大事。要按计划在长春市高新北区93万平方米的规划面积上投入14亿元,分三期完成53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要举全校之力,把新校区精心打造成优质工程、安全工程、廉洁工程,创建一所全新的花园式、生态型、文化气息浓郁、具有时代感的现代化新型校园。要坚持整体性、前瞻性、创新性、功能性和科学性原则,认真做好规划设计,从形式到内涵都要具有自己的特色。要能够体现出学校的办学理念,透视出包括学术精神、人文关怀、文化观念等在内的学风与文化。校园整体布局要合理,功能要齐全。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要求,保证质量,按时完工,为学校的战略转型和更名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三)学科建设“整合再造”工程

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导向,坚持“扶优扶特、差异发展,重新定位、合理布局”的思路,以完善学科布局、优化学科结构为主线,提升学科层次,体现优势特色,分层分类建设。形成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相结合、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相促进、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相支撑,文理工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力争到“十二五”末期,新建学校重点学科8-10个,新建省级重点学科4-6个,新增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6个,成功申报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3-6个,使硕士学位授权点基本覆盖各学科领域。

1.建立人才培养选拔机制,组建优秀的学科团队。以学科带头人为主体,以中青年学术骨干为支撑,组建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学科团队,凝练学科方向,积聚研究成果,形成一
个良好的“传帮带”传统,为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积淀人力资源。同时,以一级学科为统领,以二级学科为骨架,将各学科进行调整和归队,彻底解决成果分散、低水平重复研究的问题。

2.优化学科布局,有针对性地分类建设。按照“有利于学科高层突破,有利于学科领域拓展,有利于学校整体发展”的原则,对学科整体布局进行调整和优化,有针对性地分类建设。

重点加强基础学科。主要包括历史学、教育学、化学、生物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体育学、艺术学、数学、物理学等学科。要进一步强化优势,提升层次,努力把这些学科建设成为硕士点学科或省级重点学科。

重视发展应用学科。要着力整合队伍,夯实基础,挖掘特色,重点筹备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的申报,努力争取在教育硕士、翻译硕士、艺术硕士、体育硕士、农业推广硕士、公共管理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工程硕士、旅游管理硕士、城市规划硕士、社会工作硕士等专业硕士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着力打造特色学科。结合我校的研究基础和吉林省的地缘特点,加大对专门史、分析化学、中国古代文学、人文地理学、旅游管理学以及地域文化等特色学科的建设力度,逐步提升学术水平和整体实力。

积极培育转型学科。从学校顶层设计着眼,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的底层设计入手,确定学校转型中工学门类的各学科发展方向,加大建设力度。

3.重新评选重点学科,分层次分阶段建设。以一级学科为单位评选8-10个具有发展潜力的校级重点学科,给予政策支持,加大建设力度,为冲击硕士点学科、省级重点学科奠定基础。认真分析本学科的现有基础和特点,明确本学科在学术型和应用型这两个方向上的发展潜力及可能性,及早进行目标定位,力争实现4-6个省级重点学科的建设目标。

(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工程

以专业建设为重点,坚持“质量立校”。加强各项教学基本建设,新增设本科专业10-13个,其中工科专业4-5个;新增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国家级规划教材1-3部,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1-2门、省级精品课程8-12门、省级优秀课程25-30门;建成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2个;新增重点特色专业4-7个(其中国家级1-2个,省级3-5个),获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7-8项。

1.优化专业设置。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结合我省的支柱产业发展实际,根据学校的自身条件,加快建设交通类、材料类、机械类、电气信息类学科专业,拓宽专业门类,拓展社会服务的职能,增强师范专业的社会竞争力,构建起科学的专业设置管理体系,加强对专业办学质量的跟踪与评价。

2.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培养模式创新,完善教育管理制度,探索形成校、院二级管理,以学院为重心的教学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学科专业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作用。要加强课程与教材建设和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实验室与实习基地建设,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与实践;要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明确人才培养的类型和层次,着眼于培养各级各类的专门人才,实现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逐步构建具有时代特征、适应区域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专业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

3.努力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积极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努力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完善研究生教学质量监控、考核、评价体系,规范研究生培养过程,加强研究生教育管理;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鼓励研究生及导师在自主创新性研究、教育教学理念、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等方面开展研究;加强对学位论文的指导和管理,完善评审和答辩程序,提高学位论文质量;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建立研究生导师考核淘汰机制,全面提升导师的学术水平和指导能力。

4.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坚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体系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积极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和新空间;大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打造全方位育人体系;改善大学生教育管理方法,引导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使他们真正融入学校建设与发展之中,培养品德优良、政治合格、素质全面,具有创业、创优、创新能力的合格人才。

(五)科学研究“固本强基”工程

坚持“科研强校”,以提高学校整体科研实力为核心,以更名大学为目标,强化科研管理,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力度,引进、培养创新型优秀科研人才,打造精良的科研团队,到2015年底,建成省(部)级以上重点研究基地4个(包括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中心各1个,省级文科研究基地2个);国家级项目总数不少于35项;5年科研合同总经费超过2000万元;力争省部级科研奖励突破40项; SCI、EI、CSSCI检索系统收录论文不少于500篇。

1.优化科研评价体系,强化科研竞争激励机制。根据学科门类进行分类评价,确立既重眼前更重长远、既重数量更重质量、既重个体更重团队的政策导向,健全科研经费配套、科研成果奖励、科研机构设置与管理、科研创新团队评选与管理等方面的制度规范,加大激励力度,丰富激励手段,建立科学、客观、公正的科研评价体系。

2.在重点发展领域加大投入。瞄准吉林省乃至国家先进水平,着眼长远发展,结合我校的学科优势和特色,设立超前研究基金,加强高水平项目、高水平成果和高档次奖励团队和项目的培育,努力提高科学研究的品位和整体水平。

3.实行科研任务量化和目标化管理。结合各教学、科研单位的实际,制定与“十二五”学校发展整体目标相适应的科研任务指标,明确工作任务,建立监督检查机制;加强项目中期检查、项目鉴定及项目经费的管理,保证科学研究的规范化。

4.加大力度引进和培养科研团队。建设8个学科交叉、在国内、省内具有竞争力的校级科研团队,着重选拔培养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学术严谨、具有较高领导力与组织力的创新团队带头人;着力培养和选拔中青年科研骨干;加强二级科研团队建设,为省部级以上项目申报及校级科研团队的选拔奠定基础。

(六)师资队伍“水平提升”工程

坚持以人为本,加快实施“人才兴校”战略,按照“壮大队伍、优化结构、创新机制、提高能力”的思路,以学科带头人和教学、科研团队建设为重点,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创新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机制为保障,以营造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构建文明和谐校园为基础,建设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开拓创新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到“十二五”末期,教职工总人数达到1500人,其中专任教师1200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20%,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占40%。

1.注重人才引进,强化人才培育。建立高水平拔尖人才引进与培育长效机制,聘请双聘院士1-2人、长江学者2-3人;适时启动和实施 “名师培育计划”,重点支持年轻博士成长;加强教师职后培训,把进修培训与评职晋级挂钩;继续实施人才“双千”工程,到“十二五”末期,新增国家级教学名师1-2人,省级教学名师3-5人,学校投入引进人才和培养人才资金分别累计达到5000万元。

2.大力打造教学、科研团队。继续实施柔性引进人才计划,本着“强化特色、突出重点、带动整体”的原则,加大对重点学科专业发展的支持,打造教学、科研团队。力争新增国家级教学团队1-2个,省级教学团队3-5个。正确处理好学校既有学科专业和新建学科专业建设的关系,支持重点学科建设,满足新建学科专业的队伍建设需要。

3.深化校内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实施岗位聘任制度,努力建设科学、准确的人才考核评价体系和目标管理体系,强化人才的竞争、激励、约束、退出机制。加大人才引进和教师培养的工作力度,建立师资队伍建设工作责任体系。进一步优化人才的工作和生活环境,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形成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体制环境。

(七)国际交流“拓展升级”工程

在继续保持和发展原有国际友好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合作区域,侧重英法德美澳等发达国家。新增国际校际合作伙伴50个,新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4个,与海外大学或企业共建实验室1-2个,成功在海外建立孔子学院;年均聘请外国专家和外籍教师30-50人,派出教师参加海外培训80人,派出留学生100人;在校外国留学生总数达到300人,其中学历生20-30人。增加合作办学项目和外国留学生人数;加大海外培训工作力度和外国专家、外籍教师引进力度;进一步提高外派留学生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拓展本科教育合作办学项目,并进行适当的专业调整和对接;继续进行汉语本科教育“2+2”项目,争取我校俄语专业“2+2”项目。有效利用海外优质教育资源,举办多种形式的对外合作办学项目;加强对外汉语教学基地建设,扩大留学生教育规模,优化留学生结构。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推进学校科学良性运转

1.坚持和完善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党委常委会和院务会议事规则与决策程序。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的作用,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坚持和完善校务公开制度,加强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建设,发挥群众团体的作用,保障师生员工参与学校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

2.推进依法治校、民主治校。健全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建立规范程序,健全完善校内制度体系,进一步明确机关处室、二级单位职责,做到责任明确,权利清晰,适应学校转型升级需要。

3.完善校内评估体系。强化绩效管理,加强对二级单位的评估,推进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将目标责任制与分配机制挂钩;建立完善教职工业绩评估体系和考核机制。

(二)多方筹措资金,为事业发展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

“十二五”期间,将迎来学校事业发展的新高潮,经费需求增加,必须切实转变观念,多元化多渠道依法筹措办学经费。

1.紧紧抓住吉林省建设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重要机遇,主动积极地争取财政拨款和政府部门专项经费的支持,有规划、有项目、有针对性地争取专项经费,力争使政府对我校的财政拨款大幅度增加;借助政府对开发区的优惠政策,争取在新校区建设上获得最大的政策支持。

2.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大力拓展继续教育、国际教育和各种形式的联合办学。采取有效措施加大研究生、本科生招生宣传,提高考生的认知度,保证招生数量和质量;积极应对继续教育的生源变化,努力扩大招生规模;精心组织招收境外留学生工作,保证境外留学生在我校的学习、生活的优良环境,使留学生在校数有较大幅度增长。

3.推进资源整合。积极运作与有关学校合并,统筹整合资源,为学校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

4.兴办校办产业。发挥优秀校友和国内、国际合作伙伴的作用,兴办校办产业,与地方经济建设对接,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提高办学效益。

5.依托“长春师范学院教育基金会”,争取社会各界对学校的经费支持。

6.适度贷款,弥补发展资金不足。

(三)关心教职工生活,构建平安和谐校园  

1.关心教职工生活,重视解决教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积极改善教职工福利待遇,提高教职工收入水平;关心师生员工的身心健康,定期为教职员工体检,努力提高师生员工的健康水平;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师生身心愉悦地投入学习和工作。

2.提升后勤服务水平。注重细节服务、规范服务、狠抓工作落实,提高工作效率,把“师生员工满意不满意”作为考核工作的重要标准;结合新校区建设,按照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科学管理,优化配置,节能降耗,积极推进节约型学校建设。

3.以建设平安和谐校园为重点,切实做好安全稳定工作。认真落实安全稳定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开展内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及时化解影响学校安全稳定的苗头性问题。坚持预防为主,构建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防范体系,完善安全防范网络,努力创建安全文明校园。

(四)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为学校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

以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为统领,以保持党组织同广大师生员工血肉联系为核心,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以加强党支部和党员队伍建设为基础,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1.把“创先争优”工作抓出实效。扎实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夯实基础、形成特色、做出亮点,实现党建工作机制与模式的转变、工作形式与内容的创新,使学校各级党组织班子更加坚强,组织更加健全,保障更加有力,制度更加完善,能够紧密联系群众、充分发挥作用;充分发挥党员先锋作用,创新党员、干部教育机制、激励机制、制约机制、服务机制,不断探索党员教育、管理、监督、服务的新内容、新形式,切实提升党员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积极做好发展党员工作,把青年紧紧凝聚在党组织周围,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确立坚定的政治信念,早日充实到党的队伍中来。

2.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坚持以发展为核心的用人导向,全面提高党员干部的能力素质,培养和造就一批政治上靠得住、治校治教有能力、服务师生有本领、凝聚群众有办法的充满生气与活力的优秀人才。重视干部的教育培养,变单一的培训为复合的教育培养,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

3.加强和改进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理论联系实际,有针对性地解决教职工的思想认识问题;要从实际 出发,着力解决教职工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针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年龄、不同岗位、不同的职务采取不同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正面引导,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坚持表扬和批评相结合,以表扬为主的原则,通过扎实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调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激励和弘扬正气,形成团结、拼搏、进取的良好局面。

4.不断提高师德建设水平。加强对教职工师德的考核,把师德考核结果作为教职工职务评聘、评优晋级等的重要依据,严格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建立激励机制,开展师德建设先进评选,树立师德建设先进典型,引导教职工加强自身修养,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形成良好的师德风尚。

5.切实做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坚持和完善党风廉政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落实学校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各项规章制度;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和工作机制,教育、制度、监督并重,惩治和预防结合,加强对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督检查;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和领导干部作风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事业发展环境,推动学校又好又快发展。


上一条:长春师范大学“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关闭